隨著公募基金2022年年報全部披露完畢,揭開了2022年公募基金的整體答卷,基金公司旗下產品各項數據也隨之曝光。
受2022年A股市場演繹震蕩大跌的市場影響,整體基金出現萬億級的虧損,2022年整體虧損1.45萬億。
備受市場關注的基金管理費、托管費、交易費、銷售服務費等“四費”也得以曝光。雖然2022年股票市場震蕩下跌,但是“四費”仍維持歷史高位,更較2021年這一歷史高點出現小幅增長,創出歷史新高度。
2022年管理費收入1442.43億
逆市中仍獲得1.71%的增長
自2019年以來,公募基金權益基金發展駛入快車道,整體公募基金規模也節節攀升,截至2022年底,整體公募基金總規模達到26.03萬億,相較2021年底的25.56萬億出現了小幅增長,因此也帶動了2022年基金管理費在弱市中繼續增長。
根據天相投顧數據對公募基金2022年報的統計,2022年全年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總計達到1442.43億元,比2021年的1418.19億元增幅達到1.71%。相較于2021年、2020年都保持50%以上的增速,2022年管理費增長幅度明顯放緩。
這意味著,2022年整個行業管理費收入刷新了2021年保持的紀錄,創出歷史新高。
業內人士表示,管理費增幅主要受益于整體基金規模仍保持增長態勢,一方面是因為雖權益基金整體表現平平,但是整體規模仍相對穩定,另一方面,債券基金、固收+、FOF等公募基金規模保持穩健增長,因此帶動了管理費收入的小幅攀升。
從基金類型來看,相比2021年,2022年僅混合型、股票型、商品型基金管理費收入出現下滑,其他類型都有增長。其中管理費收入最大來源是混合型基金,這類基金合計收取管理費696.44億元,在管理費總收入中占比達48.28%。而相比2021年的765.23億元下滑了9.18%。
另外兩個管理費收入來源的主力軍分別為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管理費收入分別達到269.24億元、246.99億元,相比2021年水平分別增長10.43%、40.4%。另一個管理費增幅較大的是FOF基金,雖然2022年管理費收入僅10.49億元,但是同比增長了43.74%。
此外,股票型基金2022年收取的管理費191.73億元,這類基金管理費收入較2021年出現了2.98%的下滑。QDII基金、商品基金、其他基金2022年管理費收入分別為23.75億元、1.43億元、2.35億元。
35家公司管理費收入超10億
天相投顧對基金2022年報的統計,2022年,在151家有數據可統計的公募基金公司中,有35家公司管理費收入超過10億元。而在去年同期,這一數據為31家。也就是說,管理費收入超過10億元的基金公司數量仍在增長。
具體而言,非貨幣資產規模最大的易方達基金以101.51億元的管理費收入穩居第一,成為目前唯一一家管理費收入超百億的基金公司,該公司在2021年管理費收入就超過百億,而2022年的管理費收入較2021年下滑了4.29%。
同樣基金管理規模較大的廣發基金、富國基金、華夏基金跟隨其后,2022年管理費收入分別達到73.58億元、61.77億元、60.48億元,較2021年的變化為-0.32%、-1.28%、4.08%。
除了這三家2021年度管理費收入超60億的基金公司外,還有匯添富和南方基金管理費超過50億元,這兩家基金公司非貨管理規模也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另外,還有6家基金公司2021年管理費收入在40億元至50億元之間,包括中歐基金、嘉實基金、招商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博時基金、景順長城基金等。
這12家公司合計收取管理費671.37億元,占行業總收入的差不多半壁江山,顯示出行業集中度依然高企。
同時,2022年有37家基金公司收入不足5000萬元,收入低的基金公司(包括券商資管)僅得到不足60萬元管理費,規模大小帶來的收入差異巨大。
整體來看,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結構繼續分化。在可比基金公司中,2021年共有136家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實現同比增長,99家出現管理費收入上漲。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近一年以來管理費收入實現幾何式躍升。其中東興基金2022年管理費收入為1.37億元,較2021年的0.27億元的數據激增406.96%。
此外,華泰資管、百嘉基金、興華基金、中泰資管、博遠基金、東?;?、中庚基金等管理費收入增幅超100%。
還有一批大中型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在2022年市場環境下逆市走高,如在管理費收入超10億的公司中,招商基金、建信基金、平安基金、萬家基金、大成基金、國投瑞銀基金、浦銀安盛基金、興業基金等公司管理費增長幅度達到“兩位數”。
業內人士表示,2022年基礎市場走弱,股票、債券輪番調整,部分基金公司抓住了行情,要么主動權益基金、要么債券類產品表現出較好業績,因此帶動基金管理規模的大跨步前行,實現管理費收入的穩健增長。
2022年銷售服務費413.98億
占管理費收入22.17%
事實上,基金公司并不能得到賬面上的全部管理費收入,銀行、第三方基金銷售公司等基金銷售渠道也要從中分一杯羹,客戶維護費更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支出環節。
根據天相投顧數據統計,扣除沒有客戶維護費的部分基金管理人,納入統計的173家基金公司旗下9136只基金在2022年共向銷售機構支付客戶維護費(即“尾隨傭金”)413.98億,比2021年全年的407.95億元有微幅上漲。
統計還顯示,2022年基金向銷售機構支付的尾隨傭金占到管理費收入的22.17%,與上一年的22.7%相比有所下滑。
從基金公司的情況來看,尾隨傭金占管理費收入的差異較大,部分基金管理人尾隨傭金占管理費收入比例較高,如貝萊德基金、匯泉基金、凱石基金、泉果基金、西藏東財、達誠基金、朱雀基金、國融基金等,這一比例高達40%以上,多數為中小型基金公司或者新基金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剔除基金公司向銷售機構支付的客戶維護費,基金公司2022年實際取得的公募基金管理費凈收入約為1028.45億元,突破了千億大關。
基金托管費收入304.56億元
工行排名仍居第一
除管理費收入外,另一項受市場關注度較高的是基金托管費收入。伴隨著行業競爭白熱化,基金公司新產品發行及持續營銷愈加依賴渠道,托管費持續激增。
天相投顧數據根據2022年基金年報所做的統計顯示,去年52家托管機構合計收取基金托管費收入304.56億元。對比來看,2021年基金托管費合計287.22億元,2022年實現了6.04%的增長。
其中,全年托管費用超過十億元的商業銀行共計有9家,合計托管費金額達249.76億元。僅上述9巨頭的市場份額超過了八成,高達82%。
與2021年相比,2022年基金托管收入前三的機構座次未發生改變。具體而言,2022年,“宇宙行”工商銀行以50.64億元的托管費收入,蟬聯托管費收入第一的寶座。
而建設銀行以45.71億元的托管收入位居第二。中國銀行以33.45億元的托管費收入,位居第三。招商銀行繼續占據托管收入排名第四的位置,2022年共獲得托管費收入31.41億元。
此外,農業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等2022年全年的托管費收入也超過10億元。民生銀行、平安銀行、郵儲銀行、光大銀行托管費收入超5億元。
相比之下,券商系托管情況不盡人意。截至2022年年末,16家證券公司全年托管費用不足上千萬,僅在數百萬元以下。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從公募行業托管格局來看,“頭部效應”顯現??梢哉f,托管機構獲得的托管收入高低往往和基金托管規模有關,而基金托管規模則與托管行的銷售能力相關。鑒于大銀行的銷售渠道廣且銷售能力更強,自然獲得的托管費也較多。
從增長比例來看,除少數機構外,絕大多數機構2022年托管費實現正增長。從絕對增長金額來看,招商銀行、興業銀行、郵儲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等增長較多。
從基金公司的角度看,托管費同比增幅同樣明顯。數據顯示,易方達基金托管費超過20億元,廣發、華夏、富國、南方、匯添富、博時、天弘等基金公司2022年托管費已超10億元。
基金銷售服務費217.04億
在上述各項費用之外,貨幣基金或基金C類份額收取的銷售服務費也受到業界關注。伴隨著2022年不少銀行渠道開始重視線上基金銷售,紛紛吹起改革號角,引入更多的基金C類份額,讓2022年的銷售服務費出現明顯增長。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2022年基金銷售服務費合計217.04億元,而在2021年基金銷售服務費為189.89億元,同比增長14.30%。
從基金類型來看,貨幣基金2022年收取的銷售服務費為156.43億元,在全部銷售費用中占比達到72%,是收取銷售服務費的主力。相對而言,2021年、2020年,貨幣基金占整體銷售服務費的比例分別為78%、85%,顯然因為各大銀行渠道逐漸增強對權益基金C類份額的布局力度,因此混合型、股票型的相關費用的占比明顯提升。
混合型基金在2022年收取銷售服務費為31.75億元,而2021年這一數據為24.74億元,顯示在去年震蕩市場環境下仍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同樣,去年股票型基金的銷售服務費為9.56億元,而2021年這一數據為7.3億元。
債券型基金2022年的銷售服務費合計達到17.31億元,較2021年的9.36億元大幅增長了84.9%。
從基金公司來看,上半年收取銷售服務費最高的基金公司為天弘基金,另外易方達基金、中歐、南方、廣發基金等公司也較高。
基金交易減少3.12萬億
去年分倉傭金收入縮水31億
在近年來權益類基金大發展的時期,券商的分倉傭金總規模也在迅猛增長,但2022年的熊市也讓高歌猛進的分倉傭金“蛋糕”有所縮水。
數據顯示,2022年91家券商全年共獲得分倉傭金收入181.98億元,同比減少了31.09億元,下降幅度14.59%。2022年公募基金股票交易量為23.91萬億元,與2021年末的27.03萬億元相比,交易量萎縮3.12萬億,萎縮幅度11.53%。
“券商一哥”中信證券仍以12.32億元分倉傭金,斬獲2022年度冠軍。
2022年震蕩之下
整體公募基金虧損1.45萬億
經歷了連續3年的結構性牛市之后,2022年在國際國內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之下,全年基本演繹的是震蕩下跌格局,基礎市場的走弱直接影響到基金的賺錢效應,2022年整體公募基金出現“萬億級”虧損。
根據天相投顧對全部基金2022年年報統計顯示,2022年各類基金合計虧損達到1.45萬億元,相比2021年整體盈利7171.89億元,以及2020年創出歷史性紀錄的1.98萬億,2022年可謂上演“冰火兩重天”。
從基金類型來看,除了貨幣基金、債券基金、商品基金和其他基金之外,其他混合型、股票型、FOF、QDII等各類型基金利潤均為負數。
具體來看,因2022年權益市場表現不佳,偏穩定的固收類基金成為助力2022年基金獲得不錯利潤的主要來源。其中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型基金利潤分別達到838.74億元、1995.42億元。
因為2022年A股市場的主旋律是震蕩下跌,因此整體權益類基金普遍出現虧損。海通證券數據顯示,2022年基金公司主動權益基金的平均收益為-20.47%。因此,在2022年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整體出現11110.57億元、5796.07億元的大幅虧損。
34家基金公司
本期利潤為正
由于規模大小和基金業績表現差異巨大,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的整體盈利情況較為分化,一些固定收益類基金占比較多、規模較小的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整體盈利為正。
納入統計的151家基金公司(含有公募資格的券商資管)中,僅34家公司旗下基金整體實現正盈利。其中有10家基金公司盈利超10億元,建信基金、中加基金、興業基金、上銀基金、中銀國際證券、鑫元基金、蜂巢基金等公司盈利較高。
編輯:艦長
審核:許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