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年盈利的權益基金不足百只。
由于持有期過短、頻繁交易等問題的存在,“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一直是困擾基民的煩惱。從數據上看,即便基金產品實現正收益,也有不少持有人并沒有賺到錢。數據顯示,2022年實現正收益的141只基金全年創造的凈利潤卻為虧損。其中既有去年的冠軍基金、規模超百億的明星基金產品,也有以穩健著稱的債券型基金。
公募基金為持有人創造回報才是硬道理?;甬a品凈值漲跌僅僅代表單位份額的凈值變動,在考慮持有人申贖后的基金凈利潤,才是基金產品為基民帶來的真實回報數據。
基金產品凈利潤與基金規模、單位凈值規模平均漲幅直接相關。單位凈值規模平均漲幅越高,規模越大,基金產品為持有人創造的回報也越高。
主動權益基金賺錢能力誰最強
數據顯示,合計有273只主動權益基金在2022年實現正利潤,如招商核心競爭力、廣發睿毅領先、安信穩健增利、廣發價值領先和中庚價值品質一年持有2022年凈利潤均超5億元。
朱紅裕管理的招商核心競爭力成立于2022年4月,2022年實現47.77%的正收益,管理規模從成立之初的7.54億元增長至2022年底的61.75億元,期間合計為持有人創造11.67億元的收益,為主動權益基金之最,其中招商核心競爭力A加權平均凈值利潤率為50.09%,高于47.77%的基金份額凈值增長率。
林英睿管理的廣發睿毅領先、廣發價值領先和廣發多策略等多只基金為持有人創造1億元以上的凈利潤。
為基金持有人賺取利潤的同時,上述不少基金管理人謙虛地表示在跌宕起伏的2022年能獲取超額收益或有偶然成分,應該繼續保持學習和進步。
如朱紅裕在基金年報中表示,2022年獲取的超額收益主要歸結于二季度初和四季度初市場大幅波動帶來的投資機會。朱紅裕同時強調,不能高估投資框架與方法,唯常懷謹慎與謙卑之心,以勤勉與慎思為伴,追求安全邊際,謹守能力邊界,做長期難而正確之事,才能為持有人獲取穩健而持續的回報。
林英睿也在基金年報中重申2022年的超額收益有偶然成分。不過,林英睿強調,在長周期里,來源于群體行為的反身性本身而不是來自于具體的事件導火索,帶來的超額收益反而是比較穩定的。林英睿表示,由衷地敬佩贊嘆以很低的波動獲得了更多回報的投資人,他們值得學習和借鑒,也是其進步的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庚價值靈動靈活配置、前海開源滬港深裕鑫A、易方達悅豐一年持有混合A、富國紅利混合A等基金2022年凈值雖然虧損,不過其2022年整體仍為基金持有人創造了正收益。這主要得益于持有人在凈值低位時加倉,持有成本大幅降低。
如前海開源滬港深裕鑫2022年度凈值下跌1.98%,全年共為持有人賺取0.41億元凈利潤。
賺錢的被動指數基金有哪些
2022年市場內部結構分化較為明顯,大部分指數均出現較大跌幅,其中酒店餐飲、旅游景區、煤炭等漲幅居前,成長板塊的電子元件、風電、電池等跌幅居前,價值板塊與成長板塊在2022年的波動反差較大。
煤炭、旅游、黃金、紅利等主題指數基金凈值回報表現優異。從凈利潤角度來看,華泰柏瑞紅利ETF、華安黃金ETF、博時黃金ETF、招商中證煤炭A、富國中證煤炭A、易方達黃金ETF和國泰中證煤炭ETF等11只被動指數基金2022年為持有人創造1億元以上凈利潤。
華泰柏瑞紅利ETF在2022年全年共為持有人創造9.77億的凈利潤,是市場上為持有人創造利潤最多的指數基金。華泰柏瑞紅利ETF規模為142.29億元,2022年凈值增長2.47%,加權平均凈值利潤率達到了5.86%,為持有人創造的實際收益率要遠遠高于凈值增長率。
華泰柏瑞紅利ETF基金經理在年報中分析,在不確定因素較多的環境下,高股息板塊表現較為亮眼,成為資金的避風港,上證紅利指數的表現體現了紅利策略作為震蕩市場的減震器這一特征。
除此之外,招商中證煤炭和富國中證煤炭等基金的加權平均凈值利潤率均超過其年度凈值增長率。
連續三年實現盈利的權益基金不足百只
短期的市場風格變化,可能導致不同風格的基金產品創造的回報不同。有基金分析人士指出,基金凈值增長率可能很高,但期間的波動很大,持有人拿不住,就會導致基民虧損。
如果拉長周期看,全市場不足100只權益基金能夠連續3年為持有人創造正收益。3年累計凈利潤超過1億元的權益類基金僅有58只。
華泰柏瑞紅利ETF、華商優勢行業、華商盛世成長、中庚價值靈動靈活配置、安信穩健增值、融通健康產業和安信穩健增利7只基金3年累計凈利潤超過10億元。
華泰柏瑞紅利ETF三年合計為持有人創造27.36億元投資回報。其基金經理在年報中展望2023年時表示,仍然看好紅利策略的投資,原因有基本面盈利修復確定性較強,有利于紅利風格的復蘇,持續看好價值因子表現,紅利因子作為價值因子一員,擁擠度仍具有吸引力。
其中,財通科創主題、易方達中證紅利ETF、華寶生態中國A、招商中證紅利ETF、萬家中證500指數增強A等基金凈值雖然未能實現連續3年正收益,卻連續3年為持有人創造正回報。
銷售機構和基金公司應該從客戶實際盈虧情況的角度,從只看基金業績曲線轉向提升投資體驗的方向去努力,讓基民賺到該賺的錢,更理想的狀態下,甚至可以讓基民賺到超過基金凈值增長的投資回報。如在市場高位,銷售機構和基金公司有責任通過限購等方式減緩跟風資金的涌入。
責編:戰術恒
校對:姚遠